農曆三月瘋媽祖 全民出遊
文/劉俊輝 圖/劉俊輝、本刊編輯部
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(天后、天上聖母)誕辰,許多宮廟都有媽祖出巡活動,盛況空前,有人稱之為「瘋媽祖」;與此同時,因氣候宜人,適於旅行賞景,各地也都掀起一股全民出遊的熱潮。
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解封,民俗活動群聚禁令開始鬆綁,原本都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才啟動的媽祖出巡,有的宮廟,如有「粉紅超跑」之稱的白沙屯媽祖,已提早舉行。隨著「瘋媽祖」的日子逼近,讓我們跟著慶祝媽祖誕辰的腳步去旅行吧!
北投關渡宮
靜觀淡水河畔好風光
「關渡」的名稱是根據凱達格蘭族語「Kantou」而來,因發音語系不同,產生多種音譯,像「干豆」、「干荳」和「官渡」等,直到清乾隆二十五年續修《臺灣府志》時,始出現「關渡」的說法。根據《諸羅縣志》所記,關渡宮創建於康熙五十一年,也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宮,當年還有「南有北港媽,北有干豆媽」的說法流傳。
如今的關渡宮就在淡水河旁的自行車道附近,經過三百一十年的歷史流轉,香火依然鼎盛,除了一樓主祀天上聖母,左側有「延平郡王三將軍廟」,右邊是約八十公尺長的古佛洞,進入洞內,兩旁有莊嚴肅穆的二十八天王像,走到後頭,則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。多神系統的臺灣民間信仰,在這裡有了更多的詮釋空間。
因為位處淡水河和基隆河交流之地,自古以來關渡水草豐沛,河水與潮汐帶來的營養物質在此堆積,各種親水生物因而出沒,招潮蟹和彈塗魚身影在濕地泥沼中浮現,水筆仔形成的「紅樹林」為水鳥提供覓食和安全的棲地,成為候鳥南下過冬的中途站,像是紅冠水雞、烏秋及白腹秧雞等嬌客,讓關渡成為大臺北知名的賞鳥景點。
不過最舒服的遊覽方式,莫過於沿著淡水河自行車道乘風來去,沿途行經木棧道,可近距離體會潮汐漲退之際彈塗魚冒頭的驚喜,岸邊茂密的芒草花迎風搖曳,偶爾停駐在樹下的咖啡小棧歇息,運氣好的話,還能目睹夕陽即將隱沒對岸八里山頭,漫天餘暉散落水面的美景。
大甲鎮瀾宮
順訪中部伯朗大道
曾被Discovery選為全球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媽遶境,也同時名列「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」。大甲媽活動在清朝原本是以「湄洲進香」為主,大約每十二年舉辦一次;日據時期,日本政府嚴禁兩岸往來,湄洲進香因而停止。之後大甲媽只好改道到嘉義新港奉天宮,並且改名為「遶境進香」。大甲媽祖遶境時,神轎由千里眼、順風耳等眾神明相伴出巡,作為驅邪逐煞、平安守護的象徵,延續至今。
今年的「大甲媽祖遶境」於國曆四月二十一日晚上十一點左右起駕,沿途經過彰化市南瑤宮、西螺鎮福興宮、新港鄉奉天宮、北斗鎮奠安宮、彰化市天后宮、清水區朝興宮,並於四月三十日回到大甲鎮瀾宮,共計橫跨臺中、彰化、雲林及嘉義四縣市,全程約三百四十公里。
來到大甲,往南到清水有知名的高美溼地;若沿著大甲溪而上,則不妨到訪近年新景點「外埔忘憂谷」。一大片的稻田,宛如在大地切割出的畫布,不管是夏天的翠綠,或者秋天的橙黃,當午後微風吹起,翻飛的稻浪如詩如畫,也被遊客們形容宛如「中部伯朗大道」般怡人。
北港朝天宮
感受老街濃濃民俗味
雲林北港是舊時笨港的一部份,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就有漢人入墾,由顏思齊、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,之後三千人來臺,是漢人大規模移墾臺灣的開始。清雍正以前港市盛極一時,笨港依笨港溪而興建,《諸羅縣志》曾寫:「笨港街,臺屬街市,此為最大。」早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之前,就有「一府二笨三鹿港」之說。
清康熙三十三年,樹璧和尚從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,笨港始建「笨港天妃廟」,也就是今天的「北港朝天宮」,清道光年間還有詩人讚稱「北港靈祠冠闔臺」,可見當時香火鼎盛,為當時移民的信仰中心。
來到北港,當然從北港老街玩起,老街街頭是北港朝天宮,街尾則是北港觀光大橋,朝天宮的媽祖慶典系列,往年從農曆三月十九到農曆三月二十三,包含犁炮、炸轎(神轎吃炮)、真人藝閣等活動。像是真人藝閣是在裝飾華麗或者古色古香的藝閣車上,搭載裝扮成民間故事人物的小朋友。
沿著北港老街走去,還能聞到俗稱北港四寶:麻油、蠶豆、花生及大餅等氣味,在幫媽祖過生日的慶典中,感受民俗節慶的氛圍,迎來平安順遂的一年。
(點閱次數:1626)